发布日期:2025-02-05 11:39 点击次数:79
美国股市,这个全球资本流转最大的舞台,最近闹了个不小的动静。曾经热闹的公开交易所,如今却被“场外交易”悄悄抢了风头。就在2025年1月,场外交易量首次超过了半数,占比高达51.8%。要知道,这可是头一回,公开市场在交易量上输了个彻底。要说以前,公开交易所就是定价的“指挥棒”,可现在呢?
它的地位看起来没那么稳当了。这种变化是短期现象,还是预示着未来的趋势?
这场变化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,而是华尔街这些年慢慢酝酿出来的结果。过去,公开交易所一直是股票交易的主战场,无论是纽约证券交易所还是纳斯达克,它们的报价是市场定价的“金标准”。可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金融工具的多样化,场外交易逐渐崭露头角。尤其近几年,大型金融机构和对冲基金发现,场外交易能更好地保护交易隐私,还能避免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。
说白一点,场外交易就像一个“暗箱操作”的地方,买卖双方不需要公开自己的交易意图,价格也不会显示在市场上。这对机构投资者来说,简直是一场“及时雨”。尤其是那些大额订单,放在公开市场上容易“惊动”价格,场外交易就显得更“稳妥”了。
让这一趋势爆发的关键节点,出现在2025年1月。根据彭博社的数据,当月美国股票交易量中,场外交易占比达到了51.8%,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公开市场的交易量。这已经是连续第五个月创下新高,而自2024年11月以来,场外交易占比就一直稳定在50%以上。
场外交易的崛起并非没有争议。首先,公开市场的交易量减少后,价格的透明度和效率可能会受到冲击。简单来说,就是公开市场的报价可能不再是“最优价格”。市场分析师拉里·塔布就提到,场外交易越多,公开市场上的竞争越少,可能会导致定价效率下降。
为了应对这种情况,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(SEC)这些年也没闲着。SEC提出了四项市场改革提案,试图把部分交易活动拉回公开市场。比如,对股票定价方式进行调整,以及优化场内外交易的执行机制。不过,目前只有两项提案得以通过,改革的力度显然没能彻底改变局面。
与此同时,场外交易的快速扩张也和某些特殊股票的交易量增加有关。根据杰富瑞的分析,那些价格低于1美元的股票交易量大幅上升,而这些股票往往由散户投资者交易。更有趣的是,这些交易大多是由Citadel Securities和Virtu Financial这样的做市商在内部完成的。如果把这些“低价股”剔除,场外交易的占比其实还不到40%。
场外交易的持续增长,甚至让一些替代性平台变得越来越受欢迎。像那些提供匿名交易的另类交易系统(ATS),就成了机构投资者眼中的“香饽饽”。ATS的工作方式很简单,它们通过特殊的机制撮合买卖双方,不需要在公开市场上显示价格。这就像一个“隐秘的俱乐部”,让机构投资者免于泄露交易信息,也避免了大额订单对市场价格的干扰。
数据显示,2024年11月,ATS的日均成交量达到了17亿股。这是自2020年3月以来的最高水平,比一年前增长了36%。ATS的崛起无疑进一步推动了场外交易的繁荣。然而,这种趋势也让人开始担忧:如果公开市场逐渐被边缘化,普通投资者是不是就很难看到“真实的市场价格”了?
杰富瑞的库兹洛克倒是给大家吃了一颗“定心丸”。她认为,这种场外交易的增长并不一定代表市场会变得更糟。毕竟,低价股的交易量只是暂时拉高了场外交易的占比,从长期来看,公开市场和场外交易可能会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。
到了2025年1月,虽然场外交易占比超过了50%,但公开市场依然完成了48.2%的交易量。换句话说,公开市场的地位还没有被完全取代。不过,这场“交易之争”对市场结构的影响已经显现:公开市场的价格权威性受到挑战,而场外交易则给机构投资者提供了更多选择。
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,影响可能还不太明显。毕竟,大部分人还是依赖公开市场的报价来进行交易。可如果这种趋势持续下去,未来市场的定价效率和透明度可能会进一步下降。这对整个金融市场来说,是一个需要警惕的信号。
接下来,我们一起看看对于这件事网友们是怎么看的。
【网友热议】
财经观察员“小李看盘”说:“场外交易这么火,那公开交易所迟早要变成‘空壳’吧?普通人都看不到真实的价格了,怎么交易?”
资深股民“老王炒股记”评论:“我觉得挺好啊,场外交易更适合大机构,普通散户还是老老实实跟着公开市场的报价走就行了。”
网友“吃瓜群众小赵”调侃道:“公开市场被冷落了,是不是也该学学场外交易,搞点‘隐秘操作’?不然再过几年,谁还记得纽交所和纳斯达克啊?”
一位金融从业者“交易风云”发表了自己的看法:“场外交易看起来很美,但背后风险也不小。信息不透明,万一出点大问题,谁来兜底?”
看到这些评论,不禁让人感慨:到底是公开市场跟不上时代了,还是场外交易动了大家的奶酪?
那么问题来了,如果有一天公开市场的地位真的被场外交易完全取代,股市还能保持原有的公平和透明吗?那些普通投资者,又该如何适应一个“暗箱操作”占主导的市场?市场的变化看似不可避免,但谁来保障普通投资者的权益?这些都是未来需要深思的问题。你怎么看?